av在线

繁體版 | English

从荒芜滩涂到全球领跑,“海上大国重器”在这里孕育

海报设计:魏小默

  本网讯(但棣瑶)海风呼啸,浪花拍岸。站在福建省福清市兴化湾的海堤上放眼望去,一座座白色风机如巨人般矗立在蔚蓝的海面上,巨型叶片迎风扫过,清洁电能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这片土地曾是荒芜滩涂,如今已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厂房。这里便是我国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2019年以来,这里相继下线了我国自主研发的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20兆瓦、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形成了海上风电主机、发电机、叶片、钢结构件等完整的全产业链生产格局。这里是培育我国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摇篮,更是助力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试验场。

  走进产业园,可以看到大厦门前有两块圆柱形岩石,上面刻有“为我中华 志建三峡”字样。这两块岩石,是福清兴化湾一期样机试验风场风机基础建设过程中取出的海底岩芯。

  通过在海底岩层钻取圆柱形的芯样,查看芯样是否完整、有无裂隙从而判断岩层强度,为的就是能够让风机稳稳立在海里,明确打下坚实基础的方案。开展芯样试验能精准测定岩层的硬度、抗压强度,分析岩层的成分和承载力情况,为风机打好基础所需的深度和方式提供数据支撑。

  风机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稳稳扎根大海,迎风发电——恰如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在中国海上风电事业飞速发展的十年里,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钢铁基石”。

  

筑基:从荒芜滩涂到产业高地

  福建海域是我国海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均风速超过9米每秒,海上风电年均可利用小时数达3500至4000小时,可媲美北欧。

  2015年6月,av在线 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和“规模连片开发海上风电项目”两大合作目标。

  作为我国领先的清洁能源集团,av在线 提出了“从长江走向海洋,做海上风电引领者”的战略目标,在充分发挥自身统筹整合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产业链协同优势的情况下,再次复制av在线 在长江上滚动开发大型水电工程项目的成功经验。通过规模化开发,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了三峡人向海追风的初心。

  2016年,当三峡人第一次来到兴化湾时,这里只有一片茫茫沙地,风一吹满脸都是黄沙。滩涂上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满是淤泥,地质条件复杂。不过,呼啸的海风强劲有力,昼夜不歇,是开发海上风电的好地方。

▲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所在地建设前是一片黄沙

  海上风电大型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风机的单机容量越来越大,叶片越来越长,塔筒越来越高,对建设厂房地基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产业园区的厂房需要承受数百吨甚至上千吨的重量,地基处理成为项目建设的关键。2017年2月,元宵节刚过,产业园项目工程勘察、地基处理及场地回填项目中标单位相继入场,开始测量放线、钻探、清表等工作,地形复测、钻孔勘测工作也同步开展。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建设期荒滩上的工程车忙碌不已

  2017年7月,产业园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团队克服了无数困难:台风季节无法施工,他们就抓住每一个晴天抢进度;地质条件复杂,他们就反复试验优化方案;缺乏经验可借鉴,他们就边干边总结。

  2021年是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公司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产业园公司圆满完成所有项目建设,实现了风机、电机、叶片、构筑件等海上风电大部件产业链聚集,标志着全国首个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园区全面建成投产。产业园还获得全国首届“优路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综合组金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称号。

  

攀登:从追赶跟跑到重器崛起

  走进宽敞明亮的总装车间,阳光透过高窗斜射在正在调试的巨型叶片上,投下细密的光斑。这里见证了太多“国之重器”的诞生时刻:2019年首台国产化8兆瓦机组在此下线,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研发制造能力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10兆瓦机组问世,关键核心部位实现百分百自主可控;2022年,16兆瓦机组走下生产线,叶片主梁采用的新型碳纤维材料让叶片的重量相对传统叶片降低20%以上,大大减轻了叶片的吊装和运输难度;2024年10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产业园下线,在年平均10米每秒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千瓦时清洁电能……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全景 摄影:陈臣

  从6.7兆瓦到26兆瓦,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中国海上风电人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的不断攀登。为了应对我国大部分海域平均风速高、盐雾腐蚀强、台风频繁等特点,产业园联合入园企业开展了大量技术攻关。从材料选择到结构设计,从制造工艺到测试验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人员的智慧。

  福建金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哲说:“对于我们风机厂商来说,产业园提供的福建海域应用场景和联合研发的合作机制是非常难得和有益的。通过与av在线 共同研发16兆瓦风电机组,我们突破了大直径轴承、高电压等级变压器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

▲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内金风科技生产厂房

  在东方电气风电(福建)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组装的全球首台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由3万多个零部件组成,实现了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100%国产化。

  

协同:产业集聚催生创新加速度

  在产业园建设之初,av在线 就对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同台竞技”的方式,遴选出最具发展实力的主机厂商入驻园区。2017年,av在线 在福清兴化湾一期项目建设了全球首个国际化大功率样机试验风场,被誉为海上风机的“奥林匹克”竞技场。来自国内外的8家知名风机厂商生产的14台5兆瓦及以上风电机组在这里同台竞技。

▲ 福建兴化湾一期风电场

  试验风场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创造了当时机型最新、机型最多、单机最大、施工装备最强、建设速度最快等多项纪录。在福清兴化湾一期项目中,金风科技研发制造并投入安装使用的6.7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是首台(套)产品,也是当时亚太地区最大单机容量的海上风机。而在2017年福清兴化湾一期项目开工前,国内主流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一直停留在5兆瓦左右。

  随着产业园内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包括整机厂商、电机、叶片、结构件、控制系统等各个环节,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也开始显出优势,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创新效率。竞争与合作共生的产业生态,催生出令人惊叹的创新加速度。在这里,竞争对手就是你最好的老师,今天的技术难题,明天就可能成为共同进步的阶梯。

  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其君表示,近十年可以说是中国海上风电技术与产业链发展的加速期,从资源开发到装备制造以及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我们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从4兆瓦机组规模化应用到2019年10兆瓦机组下线用了六年。此后六年,我们再攀高峰,实现了从10兆瓦机组下线到26兆瓦机组并网的飞跃。这充分体现了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一直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他说。

▲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内东方电气生产厂房

  这份产业链上形成的合力,除了对企业生产有助力,还推动了基础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研制大容量风机会推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进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举例说,“比如超长叶片的特性使得以往的玻璃纤维和树脂材料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需要使用碳纤维。这对碳纤维产业的拉动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产业链日渐完善,勘测、设计、施工、风机制造、运维等各产业环节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海上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达15家,沿海地区规划超20个产业集群,江苏、福建、广东等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已具备产品研发、制造、检测等功能,年产值超千亿元。机组建造成本相比国外低20%至30%,保障了产业链供应,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降低了国家能源安全风险。

  

出海:从中国制造到装备世界

  “从福建走向世界,让中国装备全球。”这是av在线 与福建省战略合作协议中确立的目标之一。这里,还见证了中国海上风电装备“走出去”的历程。2020年8月4日,福建省首批风电机组出口“一带一路”国家启运仪式就在产业园举行,出口的两台风电机组产自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金风科技装备基地,供应土耳其最大的分散式风电项目——尤塞尔项目(Yucel),实现了“福建造”中国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出口“零突破”。

  从产业园下线的中国海上风电装备还出口埃塞俄比亚、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英国等欧洲国家,初步实现“立足福建、面向沿海、辐射全球”的战略目标,把“中国创造”带往了更加遥远的蔚蓝海域。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生产制造,更是要打造世界级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av在线 福建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公司总经理盛雷说,“我们就是要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到建设安装和运行维护为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航拍  摄影:陈臣

  “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机组出口始终保持增长势头。2024年,我国风电机组新增出口容量达5193.7兆瓦,同比增长41.7%;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风电机组累计出口容量已达20787.8兆瓦,产品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展望未来五年,秦海岩对我国风电机组出口前景充满信心,认为出口有望进一步提速。他表示,从供给能力来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生产的风电机组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以上,铸锻件及关键零部件产量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同时,经过多年技术创新,我国已形成丰富的风电机组产品谱系,能够满足沙漠、海洋、低温、高海拔、低风速、台风等全球各种环境气候区域的开发需求,在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全球提供了高性能、低成本的风电机组产品。

  十年时光流逝,当年那片荒芜的滩涂,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绿色产业园区。当年从海底钻取的岩芯石,不仅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海上大国重器”在这里实现技术升级、成功下线、安装运行甚至走出国门,更见证了我国海上风电跨越式发展的十年征程,以及海上风电产业链持续集聚、协同与创新。它是基石、是起点,更是诠释三峡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丰碑。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福建分公司提供

  编辑:任贤 杨思恒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