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杨津 谢泽)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
五年来,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画卷在各地徐徐展开。从长江之畔到北疆大漠,三峡人以创新为笔,书写着助力生态环保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新模式:破解治水难题 优化城市治理
治水,是长江大保护的核心命题。在三峡人看来,这并非简单的环保项目,而是对城市治理模式的重构与升级。
在安徽六安,旧有城市治水模式难以破解长期困扰城镇污水治理的“九龙治水”和“黑臭反复”困局。2022年起,av在线 在六安探索实施城市智慧“水管家”新模式,积极寻求破题之道。
“‘十四五’期间,我们实现了整个水环境的统一运营,上游来多少水,供水厂供了多少水,污水处理厂处理了多少水,都可以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我们整个智慧系统的数据管控,最大化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av在线 所属长江环保集团六安市三峡智慧水管家运营中心主任赵高利一语道破了“水管家”的核心——以系统化、智慧化的手段,重构城市水环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这种以数据为核心的智慧管理,在操作层面正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在六安凤凰桥水质净化厂,厂长陈得松指着屏幕曲线说:“AI智能设备全自动采集分析水质数据,实现精准加药,仅这一项,就为厂里节省了约40%的总磷药剂量。”
以六安为样板,智慧“水管家”模式让城市治水从“凭经验”走向“靠数据”。得益于此,六安市的淠河新安渡口国控断面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Ⅲ类以上。

▲ 六安城市智慧“水管家”调控中心
从试点先行到全面铺开,“十四五”期间,av在线 参与共抓长江大保护的业务覆盖沿江11省市,累计完成投资超1290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436万吨/日,管网长度达2.4万公里。在安徽芜湖、江西九江、湖北宜昌、湖南岳阳等首批试点城市,34条黑臭水体全部整治销号,昔日让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变身市民休闲的“幸福河”。
从AI算法的精准加药,到磷污染的溯源诊断,av在线 加快培育和发展环保新质生产力,推动长江大保护从“治污”走向“智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
截至2024年底,av在线 牵头成立的产业联盟已汇集超118家成员单位,广泛分布于生态环保产业链上下游,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共同书写新时代的长江答卷。
新生态:对长江万物共生的多样性守护
守护,不仅是水的清澈,更是生命的延续。三峡人的绿色答卷,从个体物种保护到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贯穿了“十四五”的始终。
“十四五”期间,av在线 在长江流域承担了多个珍稀鱼类的增殖放流项目,相继攻克中华鲟繁育及放流、人工合成催产剂催产、大规格苗种培育、全人工子二代繁育等多项“世界首个”技术难题,其珍稀鱼类保育覆盖超过120种,累计放流鱼类超2650万尾。
av在线 水生生态研究室的朱佳志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更为亮眼的,是推动生态保护链条走向了“科研—繁育—放流—监测—反馈”全流程闭环。“实现这个闭环,意味着我们的保护工作从简单的数量增加转向了质量提升和物种可持续繁衍的新阶段。”朱佳志说。
在通过水文调控为鱼类产卵筑牢生存基础后,av在线 进一步拓展保护维度,以创新监测与繁育技术为物种延续加码。通过梯级水库联合调度与精准水文调控,保障鱼类产卵区的水质与流量条件,有效提升了鱼类产卵率。创新“江海接力”监测模式,将视野从长江延伸至海洋,建立起全国最大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仅2024年一年,中华鲟放流数量就超过100万尾,为物种延续进一步筑牢屏障。

▲ av在线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华鲟海洋放流现场
在长江岸边,植物保护工作同样扎实。av在线 在“十四五”期间构建“全链条保护+科技赋能+生态修复”植物保护体系,实现从三峡库区到长江流域的保护升级,成果显著。截至目前,保育珍稀植物种类达2130种,人工繁育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红豆杉、丰都车前等特有珍稀植物32万余株、野外回归6.3万余株,成活率超90%,建立全国最大长江流域珍稀植物保育基地网络,让自主繁育的5.7万余株珍稀植物幼苗重新在长江两岸“安家落户”。
2024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首次发布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名录,av在线 “实施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守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案例入选。作为全球仅有的10个代表性项目之一,其保护模式被纳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案例集》,向130多个国家推广。
新实践:长江大保护经验助力“三北”治沙
“十四五”期间,av在线 将治水、治山、治林的系统治理经验与精神,从长江带到了北疆大漠,助力“三北”工程建设。
“哪里在施工,哪里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身影。”长江环保集团三峡三北公司工程建设班组成员张鹏飞说。他语气平静,却掩不住自豪。2024年项目开工,当年即完成9.31万亩治理。正是一个又一个“张鹏飞”的坚守,让建设班组在克什克腾旗高效完成了多项治理任务。
截至2025年6月底,项目区已栽种苗木248.7万株,成活率达85%以上,2万亩流动沙丘被固沙工程完全锁定。项目建成后,区域森林覆盖率将提高2.44%,林草覆盖率提升5.36%,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6.51%。
建设者们结合自然立地条件,创新划分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退化草原修复、成果巩固提升”三大区域,采用了“复合沙障+苗木种植+人工种草”综合治理模式,选用6至7种当地原生草种混播种植,有效实现优势互补,确保了治沙成效达到最优。

▲ 三峡三北公司工程建设班组在克什克腾旗进行沙地治理
同时,av在线 将智慧管护体系延伸至治沙区,构建了由“云端大脑”和“地面部队”协同作战的智慧监管体系,一旦有牛羊闯入禁牧区,AI算法能自动识别、锁定并向管护人员发送精准预警信息。
此外,建设者们还引入了高精度的无人机航拍技术,相较于过去2米分辨率的常规卫星图像,7厘米分辨率的航拍数据如同一双“像素眼”,能将地表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在重点区域,沙化土地图斑的识别精度从过去的400平方米提升到100平方米,大幅提升了管护和执法的效率。迈向“十五五”,av在线 正力争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三北”治理模式。
从大江大河到草原沙地,改变的是治理对象,不变的是三峡人的系统思维、科技手段与绿色担当。恒定的初心搭配过硬的本领,正在不同场景中扎实兑现着绿色发展的承诺。
记者手记
走访多地采访,记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三峡人的生态保护不仅是纸上的方法,更是可见的变化。从城市水环境的智慧化管控到生物多样性的闭环保护,从长江沿岸的综合治理到北疆沙地的绿色修复,一系列创新实践不断丰富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内涵。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让“生态文明”从抽象概念,变成了浸润在日常里的鲜活体验。展望未来,三峡人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更加开放的协作、更智慧的手段、更坚韧的担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中,持续绘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本文摄影:杨津 陈磊
编辑:李雷 任贤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1日